日期:2025-08-07 01:36:58
铭刻忠程配资
蓝色火焰,这个煤气燃烧时最健康、最充分的形态,恰如叶晋庆的人生——纯粹而热烈,平凡却光芒四射。在太原这座历史古城的发展长河中,叶晋庆是一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。他是太原市煤气公司(2016年起更名为太原天然气有限公司)一名普通的维修工,被誉为“太原徐虎”,在4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,用双脚丈量了太原市的大街小巷,用双手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煤气火光。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影响着百姓日常的烟火气,以坚守、奉献和匠心,成为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者。
偶然契机下的命运转折
1984年夏天,太原市煤气公司服务队组织职工入户为市民义务维修灶具。某居民区内,一名24岁的年轻人正蹲在用户家的厨房里,专注地修理着一台老旧的煤气灶,这名年轻人就是当时煤气公司的灶具装配工叶晋庆。这天,叶晋庆跟随公司便民服务队为居民义务维修灶具,一名大娘家的煤气灶故障多年无法使用,希望他能帮忙修理。他看到煤气灶时,发现这是我国台湾产的灶具,结构比较复杂,维修起来颇费周折。但初出茅庐的叶晋庆没有退缩,而是蹲在狭小的厨房里仔细检查零件、分析故障原因。经过一番努力,他终于修好了这台煤气灶。随着“咔嚓”一声轻响,多年不用的煤气灶蹿出一簇蓝色的火苗。一旁的大娘激动地说:“小师傅,你可真是活雷锋啊!这灶坏了很久了,今天终于又能用了!”老大娘执意要给他维修费,被他婉言谢绝。
走出居民楼时,叶晋庆的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,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随手就能解决的小问题,对于用户来说却是生活中的大难题。用户如此感激,说明群众太需要这样的服务了。从那一刻起,他的心中便种下了一粒种子——利用自己的技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,让每一个家庭都能用上安全、好用的煤气用具。
这段看似平常的维修经历,成为叶晋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当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,这个夏天萌发的念头会引领他走上一条40年的奉献之路,“小叶师傅”成为太原市民心中温暖的名字,更让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、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传承者。
1960年,叶晋庆出生于浙江象山的一个普通家庭。1979年,19岁的他参加工作,最初并未与煤气用具维修结缘。1984年对于叶晋庆来说是重要转折的一年。这一年,他被调入太原市煤气公司灶具厂,成为一名灶具装配工。这个岗位看似简单,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———每一个螺丝的松紧、每一处接缝的密封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气安全。当时,煤气作为新兴的能源,正逐渐走进太原市民的生活,煤气用具的维修与装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。叶晋庆的职业生涯便从这一方小小的灶具装配台开始。初入这个行业,接触的又是那个时代的新事物,对于叶晋庆来说,一切都是陌生的。他凭借对工作的热情,迅速投入新的工作。
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
叶晋庆深知,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在这个行业立足。他主动向老师傅请教维修技术,仔细观察每一个零件的安装位置和顺序,用心记录每一个操作要点。他常常在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,反复练习装配技巧。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各种灶具的结构原理。当时煤气公司生产的灶具型号有限,居民家中使用的却五花八门,每当看到用户为修理一台非本公司生产的灶具而犯难时,叶晋庆的心中就会萌生帮助的冲动。
“技术痴迷者”是同事们对叶晋庆的另一个称呼。随着煤气用具的不断更新换代,燃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,叶晋庆深知,要想更好地为用户服务,仅靠现有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。于是,他开始了自我提升的艰辛历程,自费购买了大量关于煤气用具维修和销售的图书,一有空就埋头钻研。从燃具的基本原理到电路集成等复杂理论知识,他都一一学习。学习过程中,他遇到了许多困难,但从未放弃,向老师傅和同行请教,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,甚至吃饭时也一手拿筷子、一手捧书本。为了掌握各种品牌灶具的复杂结构,叶晋庆从旧货市场淘来各种报废灶具,拆了装、装了拆。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的机型,他都会第一时间买回来,仔细研究其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。家中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灶具。叶晋庆妻子回忆说:“那时候家里就像个修理铺,连吃饭的桌子上都摆满零件。”正是凭借这种痴迷,叶晋庆很快便掌握了各类燃气具的维修技术。
2000年后忠程配资,智能燃气热水器普及,叶晋庆自学电路集成知识,掌握了电子控制模块的维修技术,解决了多家用户因电路故障导致的“不打火”问题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他掌握了各种品牌燃具的维修技术,成为公司里公认的维修能手。他还自修完大专、本科课程,并以优异成绩结业。
叶晋庆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努力提高维修水平。对于每一种燃具,他都要深入研究其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,力求做到完美。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拆解后的燃具零件。他通过不断地拆解和组装,熟悉每一种零件的性能和特点。遇到复杂的故障时,他总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迅速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。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,不仅为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维修服务,而且为同行业从业者树立了榜样。
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叶晋庆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技术和方法,而是积极创新、与时俱进。他关注燃具市场的新动态,及时掌握新的技术和产品信息。
他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,拓展服务渠道,提高服务效率,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,共同探索服务创新的新途径。正是这种创新精神,让他在时代的发展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。
走街串巷的服务足迹
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,只要用户一个电话,叶晋庆就会立刻提上工具箱赶往用户家中。夏天,他顶着烈日,汗水湿透了衣衫;冬天,他冒着严寒,手脚被冻得麻木。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,始终以最快的速度为用户解决问题。
40余年来,叶晋庆走遍了太原的大街小巷,骑坏了8辆自行车、两辆摩托车,行程达40多万公里。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用户的住址和电话,这样的笔记本有26本。他累计义务入户维修燃气器具10万余台,服务用户100余万户。太原市燃气管网延伸到哪里,哪里就有他的足迹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深入,太原市煤气用户迅速增加,维修需求也随之暴涨。公司维修人员有限,许多用户不得不将灶具送到维修点进行维修,极为不便。目睹这一情况的叶晋庆作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: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上门维修。从此,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——别人下班回家,他下班后挨家挨户上门服务;节假日别人休息娱乐,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。
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,山西医科大学宿舍区被列为重点隔离区。一天,区内一户居民的煤气灶坏了,打电话求助。叶晋庆毫不犹豫地穿上隔离服进入疫区。半个小时修好灶具后,他却被隔离了7天。有人问他怕不怕,他回答:“我怕!但如果用户吃不上热饭、喝不上热水,作为煤气维修工,我就失职了。”
2006年夏天,阳曲县蔡家崖村一户居民家的煤气灶打不着火,还漏气。叶晋庆在电话里告知用户煤气安全常识后,立刻带上工具和配件,骑上自行车出发了。当时正下着大雨,道路泥泞不堪,但他顾不上这些,一心只想尽快赶到用户家。他冒雨骑行30多公里忠程配资,途中摔倒受伤,简单包扎后继续前行。当浑身湿透的叶晋庆出现在用户家门口时,用户感动得连声道谢。原来,这名用户从报纸上看到叶晋庆的模范事迹报道后,试着给他打了个电话,没想到他真的来了。叶晋庆为用户修好煤气灶后,又为村里其他十余户人家进行了检修。村民们留他吃饭,被他婉言谢绝。骑车离开时,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送了他好几里路。
家住太原市长治路的盲人戴溪光家中灶具年久失修,叶晋庆不仅免费为其更换新灶,还主动与小区残疾人“结对子”,定期上门检查燃气安全,帮忙搬煤、修水管。
在工作中,叶晋庆经常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,而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。
一次,叶晋庆正在用户家中修理燃气热水器,单位调度员来电话说,劲松路一户人家发生煤气灶漏气事故,让他火速赶去。当叶晋庆迈进用户家门时,被泄漏的气体呛得直咳嗽。他立刻要求用户家人赶快撤离。待大家出去后,叶晋庆打开门窗,关掉煤气阀门,排除了隐患。经检查,他找到事故原因并维修完毕。临走时,用户要给他付费,他谢绝了。
从个体到团队的品牌塑造
随着叶晋庆的名气越来越大,他的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大。为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,他积极推动服务创新。
1999年,太原市煤气公司成立燃气具维修中心,并以叶晋庆的名字命名开通了“小叶热线”服务专线;同时还成立了“百人叶晋庆服务队”,由叶晋庆担任队长。他带领服务队成员,利用业余时间为用户提供上门维修服务,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拓展服务渠道。从此,“小叶”不再是一个人,而成为一个服务品牌、一支队伍的旗帜。每到节假日,太原市的社区里就会出现上百个“叶晋庆”为客户服务的身影。服务队每年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义务维修,累计服务超10万次。这一转变意义重大——从个人奉献到团队服务,从单打独斗到建立制度化的便民机制,叶晋庆的经验和精神得以传承和放大。“小叶热线”也被市民亲切地称为燃气服务的“110”,成为太原市煤气公司的一张亮丽名片,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。
叶晋庆还提出分内分外、生人熟人、干部群众、远处近处“四个一样”标准和不抽烟、不喝茶、不吃饭、不喝酒、不收钱、不收礼“六个不”规定。这些原则看似简单,但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需要极大的自律,尤其是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实际困难时。
随着名气增大,外界的诱惑也随之而来。曾经,深圳一家公司以50万元年薪聘请叶晋庆,但他只用一句话婉拒:“我是太原市煤气公司的一名工人。”在他看来,金钱远不如用户的真挚感情珍贵。
叶晋庆还注重培养青年技术人才。他把自己的维修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,从全面教学到个别辅导,耐心细致。在他的带领下,服务队成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,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
40余年来,叶晋庆始终坚守在煤气维修这个平凡的岗位上,从未有过转行的念头。他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,用心去对待每一个用户、每一次维修任务。
无论是日常的维修工作,还是紧急的抢修任务,他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去完成。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用户的满意就是他最大的追求。正是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,让他在煤气维修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
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,他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,甚至不顾个人安危。他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。
女儿小时候,他常常因为工作忙而无法照顾。有一次,他带着女儿去为用户修理灶具,把女儿留在楼下等。那天天气格外冷,女儿第二天就感冒了。每当想起这些,他心中都充满了愧疚。但他知道,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,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耽误工作。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,让他成为用户心中的“贴心人”。
40余年的坚守与奉献,让叶晋庆收获了无数的荣誉。他先后被评为“山西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”“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”,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学雷锋标兵、山西省特级劳模、全国劳模。这些荣誉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,也是他匠心精神的见证。
面对这些光环,叶晋庆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。当单位要提拔他当维修中心副主任时,他婉言谢绝:“我还是当工人吧!”单位给他配了面包车,不到一个月,他却主动交回,换成了更灵活的小摩托车。理由是“经常堵车,面包车还没有摩托车方便”。这两个举动生动体现了叶晋庆的价值观——他追求的不是地位和待遇,而是能够最直接、最有效地服务群众的一线岗位。
每一枚勋章、每一个称号背后都凝聚着叶晋庆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敬业精神、什么是工匠精神。他的事迹不仅在太原市煤气公司内部广为流传,也在整个太原市乃至山西省引起了强烈反响,成为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。
对他而言,最大的奖励始终是用户满意的笑容和那簇重新燃起的蓝色火焰。与客户的情感纽带是叶晋庆四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动力源泉。他常说:“每次给客户修完煤气灶,一打火冒出蓝色火苗,这时候我最高兴。”
思考
叶晋庆的故事是时代对匠心的最高礼赞。在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,无数像叶晋庆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普通劳动者,他们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改革先锋,也不是创造经济奇迹的企业家,但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真谛。他们以坚守、奉献和匠心,诠释了“劳动者精神”,谱写了新时代的“劳动者之歌”。正如叶晋庆所说:“只要用户需要,我会继续干下去,无怨无悔。”
(山西工人报记者师萟)忠程配资
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